详情
分享

凤翔作协第20期读书沙龙研讨本土作家王小勃《大地飞歌》

曹权利 07-27 18:48 阅读 460


凤翔作协第20期读书沙龙研讨本土作家《大地飞歌》

七月二十六日晚七点,福海路韩寒瑜伽馆内灯光明亮,近三十位文学爱好者聚集于此。桌椅紧凑,却无碍思想的流动。由马雅萍主持的第二十期凤翔作协雍城读书沙龙,围绕王小勃的散文集《大地飞歌》展开了一场持续两个小时的深度阅读与激烈碰撞。十二位与会者先后发言,从不同维度解剖文本,将阅读体验升华为对文学本质与乡土书写的集体叩问。

一、扎根大地:文字背后的乡土烙印

对脚下土地的深情凝视,成为解读《大地飞歌》最核心的钥匙。

李昊穹首先敏锐地捕捉到文本中土地的“味道”与“影子”,指出这非抽象符号,而是承载生命质感的真实存在。

靳秀萍进一步剖析王小勃对故乡的深爱,认为其独特之处在于视角的多元融合——孩童的天真与成人的思辨在字里行间交织,赋予地域书写以“格外的深度”。

高雪莹将作者的文学旅程描绘为“从故乡启航”,字里行间浸透对故土的眷恋、审视与不竭的书写冲动。

曹权利则以“根土生勃”点题,犀利地指出《大地欢歌》的字句深深烙印着源自乡土的生命印记。

中国法官文联理事、凤翔区文联常务副主席、区作协主席杨舟平在总结时,精准提炼出王小勃文学现象的核心特质:“原乡情义浓烈”。他进一步阐释,这种情感并非简单的怀旧,其下蕴藏着作者深厚的“农历生态理念”——一种与土地时序、农事劳作、乡村伦理紧密相连的生命观与宇宙观。

二、技艺求索:淬炼文字的深度与光芒

对王小勃创作技艺的探讨,同样指向文学表达的普遍规律。

资深评论者,民俗专家,鲁旭以《月亮》一文为引,延伸至写作的“深度”与“光度”这一根本命题,并强调丰厚“知识的贮备”对于支撑散文骨架、提升思想境界至关重要。

郭永康观察到作者“热爱生活”的本能与“文学积累深厚”的基底,二者共同构成其写作的坚实支撑。

王乖勋则从文本细读出发,赞赏王小勃文字中对家人的深沉“感激和礼赞”,其情感浓度与思想重量甚至“超越了其年龄段”通常的承载。他同时提出技术性建议:减少冗长句式,追求语言的精粹。

杜亚玲特别关注到作品中“细节层层递进”的叙事力量,认为这是营造真实感与情感张力的有效手法。

张忑侠则以“王小勃文学的第三只眼”为喻,揭示其观察生活、提炼素材的独特视角与穿透力。

杨舟平对此现象提出的启示发人深省:创作者应坚定地“写熟悉的生活,写发酵了的生活”。乡土情结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与心灵的反复咀嚼,才能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力量。

三、文学之光:照亮个体与时代的交汇点

讨论并未止步于文本本身,更触及文学在当下时代的价值与使命。

程娟提出的“‘创作’与‘中国化’相结合”观点,强调在宏大叙事中融入个体经验,“讲好中国故事,展现个人风采”,最终目的是“让文学带来光明”——赋予人心以温暖和方向。

杨舟平点明“王小勃文学现象”对本地写作者的核心启迪:它昭示了一条从个人生命经验出发、深扎地域文化土壤、最终通向更广阔精神空间的创作路径。

四、作者心声:回望来路与再启新程

活动的最后,王小勃本人真诚回应了所有评议。他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,坦言“女儿出生”这一生命节点成为其写作跃升的重要契机,作品开始更多登上《神剑》等国家级刊物。面对这场专门研讨其作品的读书会,他表达了深切的感谢,并视与会者的真知灼见为珍贵养分,坦言期望借此契机,个人创作能“再上一个台阶”。

冯德全老师为本次读书会抽奖环节提供了书法作品。书香在夜色中沉淀,思考却向着更远处延伸。据活动组织方透露,下期读书沙龙的目光将转向张浩文的长篇力作《绝秦书》,历史深处的波澜壮阔将在凤翔文友的解读中重新激荡。

这场持续两个小时的文学对谈,其意义远超对一部作品的解读。它清晰勾勒出凤翔本地写作者对“乡土”作为文学母题的执着探索与深刻理解——土地不仅是素材来源,更是精神根系与灵感活泉。无论是杨舟平提炼的“原乡情结”和“农历生态理念”,还是王小勃自身创作历程中生命体验与文学表达的相互催化,都印证着一个朴素的真理:唯有深扎于熟悉的生活沃土,诚实地书写那些经过心灵充分“发酵”的经验,文字才能拥有打动人心的重量与温度。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,这份对脚下土地的深沉凝视与对文学本真的坚守,显得尤为珍贵而有力。

曹权利,一个喜欢用文字和相机记录生活的凤翔人。



广告图片 广告
没有更多内容了~
城市通